文化987,在華山對話×「蔓計畫—捲動臺灣文化園區的生態網絡」

×「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意實踐」論壇活動側記

 

撰文:繆子琳、共伴計畫專案|影像:戴秉儒

 

大家對文創園區的想像是什麼?或許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臺北知名文創園區,園區內有無數的文創商品,不時會有些展覽、演出。實際上臺灣各地都有文創園區存在,而這些文創園區除了上述幾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與地方聚落共榮,如何與文創園區所在的地方產生關聯成為各個文創園區必經的課題。

因此,本次文化987藉由蔓計畫串聯臺灣各地文創園區,來到2020年度最後一場文化987,同時也邀請到共伴計畫的三個團隊,一起加入對於臺灣文創園區發展的討論。

2020年因疫情影響激發出臺灣各地文創園區對於自身的角色定位、公共性的反思與想像。本次邀請到臺南藍晒圖文創園區、嘉義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以及華山文創園區來進行分享。

「文創園區如何讓品牌更有趣?」
來自臺南的藍晒圖文創園區管理委員會陳正文主任委員認為文創園區內不外乎就是讓品牌進駐、體驗課程,然而存留在他心中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品牌更有趣?」

這樣的疑問,讓他嘗試將品牌帶出文創園區外,不論是讓進駐品牌與飯店合作,在飯店公共空間合作外,更透過園區媒合,讓品牌與在地特色結合,滿足不同族群所需,同時確保品牌能保有原先的定位。

(藍晒圖文創園區管理委員會陳正文主任委員)

 

讓年輕人到長者都踏入嘉義文創園區

孫育晴執行長談嘉義文創園區「傳統藝術創意中心」的定位,因應嘉義這座城市的特色發展出三個目標:文創人才迴圈建構、傳統與在地產業新生以及跨年齡文創落實。透過多次與在地溝通協調,讓地方產業口耳相傳、進駐到園區中,也鼓勵樂齡創業。近年更以常民活動為主軸,吸引嘉義地區的老少進入到園區中,讓園區走入嘉義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嘉義文創園區孫育晴執行長)

 

十年願景,新舊共榮的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松山文創園區的陳玉秀總監面對疫情,除了解決營運及品牌方在疫情期間,遊客減少後帶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停下腳步時,進一步去思考園區未來的方向及定位。他在思考下一個十年的願景時,期望藉由「5+3」(臺北市五處無牆博物館及信義松菸、南港北流及士林北藝),這樣的概念來看待松山文創園區的發展,除了奠定原先的「建構文創品牌創業第一站」的概念外,更透過培訓、場域特性等方式強化文創品牌的能量。

(松山文創園區的陳玉秀總監)

 

文創園區與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共存

李正芳策略長以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實際操作面談華山文創園區,全臺灣許多文創園區都是由古蹟轉變而成,進而受許多法規層面影響。華山文創園區身為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先遣部隊,歷經許多審查、政策的碰撞,受名稱給予的定位,透過邊營運邊調整的方式,逐漸走出華山的特色。

這一切的過程都需要各部門盡其所能,公部門依照世界情勢及臺灣本地狀況提出政策及協助,私部門則盡己所能去推行、執行,相信從中能透過協調取得公私協力最佳平衡。

(華山文創園區李正芳策略長)

 

從華山文創園區提出的公私協力,重要的是私人企業如何產生公共影響力,也因此華山(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共同推行共伴計畫。試圖接合三個計畫團隊的議題影響力、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而這三個獲選團隊分別為微亮計畫有限公司、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與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在議題倡議的引領下開啟行動計劃。

微亮計畫有限公司藉由影像、展覽的方式,嘗試透過現代年輕人不同時期與自己的對話,交織出現代青年發展的可能性。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透過本身執行已久的戲劇療癒,搭配心理醫師、輔導諮詢的資源,協助特殊境遇的學生從過程中找回自我。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則是期望透過在華山實施的共伴計畫,跨出與亞洲地區的地方創生共伴平臺,促使亞洲各地的民間社群重視在地能量。

 

最終希望藉由「共伴計畫」,讓華山陪伴團隊藉由藉由軟性的藝文力量推動堅硬的社會議題,期望透過藝文行動讓更多人願意認識、理解並且加入這些議題的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