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

【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新實踐 跨域影響力論壇 側記】

撰文:葉奕秀、共伴計畫專案

共伴計畫跨域影響力系列論壇於10月1號來到最終場,本次以「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為主題,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同時也是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的王俐容教授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到來自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的袁緒文研究助理、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的黃英哲助理研究員,以及共伴計畫策略夥伴團隊之一──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的創辦人余浩瑋,分享他們如何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推動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讓更多不同身份的人們都擁有發聲以及接觸文化的管道。

 

臺灣-多元文化會集處:跨文化的理解與挑戰

 

  「臺灣在海上貿易的時候就是很重要的據點,所以我們要用一個更廣泛的視角來看臺灣,不只看這個土地,還有周邊的國家。」首位講者袁緒文研究助理先是從歷史移動的觀點切入平權議題,她指出,大多東南亞跨國移動者透過貿易、南島語族的遷徙,還有工作的原因進到臺灣這片土地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臺灣博物館開始思考的是,如何能讓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們都擁有平等走入博物館,以及平等在博物館呈現的權利。

  因此,臺博館開始招募新住民服務大使,並透過導覽培訓,讓他們提供母語導覽服務,以及協助規劃新住民相關展演活動。這個計畫有幾個重要性:首先是透過這個過程建立起臺灣人與新住民之間的連結,並建立彼此跨文化、跨語言的溝通能力,逐步減少歧見。再來是促進族群之間的融合,並強化臺灣民眾看東南亞的視野。

  袁緒文研究助理指出,在與新住民服務大使的互動過程中,發現我們一直以來都太過習慣透過臺灣的視角去看事情,然而在推動不同族群間文化平權時,也要意識到不應只是希望新住民他們來了解我們的文化、講我們的語言,我們也要去了解他們。

  最後,袁緒文研究助理也分享到實踐跨文化平權推動過程中,她自身的感悟:「文化平權是一個很長的路,你要隨時把心裡的框架拿開,保有彈性,聽聽他們講的話」。

 

博物館文創商業模式的社會價值

 

  黃英哲助理研究員則是透過博物館文創的角度,來看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的議題。他先從博物館與社會企業、文創商業模式之間的角度切入,指出社會企業有介於盈利跟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特質,跟博物館有相似之處。博物館面對現今的挑戰,同時也需要發展出商業模式,作為支持博物館營運的財務自由能力。

  在這個背景之下,國內博物館發展文創的商業模式,可以從商品的產業鍊來看:包括由博物館進行圖像與品牌授權的上游創意發想、授權商的中游商品的設計與開發,以及下游的行銷推廣。其中,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公益文創計畫」便是讓公益團體或庇護工場進到產業鏈中,成立一個社會資源的平台,納入博物館、社會團體、藝文產業與參與企業,發展具有社會價值的文創商業模式。目前已開始進行的子計畫包含博物館與庇護工場合作推動的「琉璃亮點計畫」與「有書如玉計畫」。

  最後,黃英哲助理研究員也期待,未來可以進一步的對「公益文創計畫」進行影響力的評估,並且能夠從創新實驗的計畫被內化成常態性的商業模式,成為推動博物館發展成社會企業的力量。他也指出博物館與社會公益的最佳途徑仍待持續探索,而公立博物館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第一步,更應積極的透過不同資源,主動接觸社會團體。

 

臺灣青少年戲劇活動樣貌與文化平權的美妙關係

 

  最後一位講者余浩瑋,分享青藝盟如何從青少年的角度來看文化平權。青藝盟是一個表演藝術團隊,主要對象為一般青少年以及特殊境遇青少年。他們透過推廣藝術教育、藝術陪伴,以及招募畢業後的青少年加入劇團等方式來推動青少年文化平權。

  他們也發現,因長期看戲的觀眾比例不高,所以單純的用演出去支撐劇團與青少年的生活所需其實是不足的。余浩瑋創辦人接著從政策角度切入,指出現有針對青少年的政策,包括社會急難救助跟矯正等,通常是等到他們接近社會安全網的時候,政府才進行介入。而現行文化部跟國藝會針對青少年藝文團隊的補助,在經費、對象選擇上,對於真正經營青少年戲劇的團隊卻相對不友善。以文化平權角度來看青少年的狀態,其實面臨到很大的困境跟挑戰,應該要成為政策關注的一部分。

  對此,青藝盟的做法主要有三個方式:透過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歡迎各個學校報名,進行免費戲劇專業課程,並選出十個團隊進行巡演。再來則是從2004年開始,團隊進到不同的機關中進行青少年藝術陪伴;最後是持續的帶著青少年一起進行創作跟公演。在這幾年的陪伴之下,這些青少年都進到不同領域,而青藝盟的陪伴也都成為這些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分。最後,余浩瑋創辦人也指出,應該「從政策面去看平權這件事,放下成見與框架去看,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

 

  三位講者的分享結束後,王俐容教授也從語言平權的角度進行回應及分享,指出母語普及與保存議題,除了法律層面外,更涉及到社會對於語言位階的既定觀念。袁緒文研究助理則提出我們是否有語言使用的選擇權的疑問,並指出通譯制度的建立、雙向語言人才的培養與培力的重要性。最後三位講者針對推動文化近用與平權提出建議,袁緒文研究助理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應放下自己的成見與過去的訓練,以開放的心去面對;黃英哲助理研究員則分享跟庇護工場接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平常心與尊重。余浩瑋創辦人則強調,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真誠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