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管理方法探悉:文化倡議與影響力可以如何衡量並引發改變

【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新實踐 專業領域業師諮詢 側記】

撰文:李珮綺、共伴計畫專案|圖:李珮綺

 

  共伴計劃策略夥伴「微亮計畫」、「小鎮文創」、「青藝盟」各自引領文化議題深耕於專業領域。對於社會創新與創業的期待促成了我們與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李吉仁副董事長的會面。李吉仁老師一路從臺灣大學的EMBA、SEED等針對高階主管管理的教學;推行偏鄉國小以品格兼具知識的教育發展方針,至今走入NPO創辦以致力讓社會創新成為人才的公平選項的「社會創新人才學校」。

 

當前的社會環境對於NGO、NPO發展社會創新事業的影響

 

  「如果從企業的邏輯過來,我覺得NPO的管理跟一般企業的管理沒有分別,因為管理的事情是一樣,不過是最後管理出來的目標、結果的方向和性質不一樣。」和多數深耕於NPO志業的工作者想法稍有不同,李吉仁老師從商業背景的觀點出發,認為管理是一套方法工具,針對不同需求與目的靈活運用,對他來說,公益性質的NPO跟一般企業,最大的差異在於最終目標方向的呈現。至於倡議團體如何影響企業甚至形成新型態合作方案的提問,李吉仁老師認為「沒有一個贊助者會一輩子只捐贈同一個基金會,有時候贊助是一個衝動,但是當你有設定目標、有一個路徑依循前進,就會知道你做了多少做了甚麼,甚至贊助者可能會因為這樣再一次的產生衝動。」

 

文化倡議與影響力衡量的方法與目的


  在相異方法與觀點的討論對話中,可以從不同的語境脈絡看到一些面向的發展可能、特性、或是隱而未見盲點。共伴計畫基於文化理念而發起形成,在商業管理觀點的視角看來,是否還蘊含些尚未觸及的可能?計畫主持人劉俊裕老師認為:「共伴計畫目前在草創實驗的階段,在一開始我們保留了一些彈性,也是透過實驗可能性試試水溫。」李吉仁老師回應:「企業也有很多情況,我們要去做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我們沒做過也訂不了KPI,但並不表示你訂不了KPI就沒辦法做,而是可以把結果指標改成過程指標。每件事情應該都要對結果有點設想,因為這不止是論斷好壞,而是要讓你知道下一步怎麼做比較好。」

 

從組織願景到發生改變的四個階段:Vision、Strategy、Operation、Performance

 

  在共伴策略夥伴團隊諮詢過程中,「微亮計畫」、「小鎮文創」、「青藝盟」三個團隊與李吉仁老師分別從各自組織願景、策略方法以及期待達成目標進行討論。微亮計畫許恆愷創辦人表示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協助人走過一段人生經歷,或是開啟一段新的人生經歷。希望有非常多的人可以找到很有熱忱的事物,可以真的把它變成他的事業,可以做出具體的成果。現在正嘗試有沒有1對1以外的體驗流程跟方法可以讓更多人得到效益。青藝盟余浩偉盟主認為藝術教育這件事情可以協助體制做到體制做不到的事情,青藝盟團隊要進到校園裡面做一個情緒教育的訓練。他們在中輟生的議題上發現到台灣在制度教育裡面比較少機會能夠帶著小孩子去跟自己的情緒相處。小鎮文創則是希望透過華山找到一個支持系統。何培鈞創辦人說明:「我們正在做一個亞州創生中心,製作一個平台,想要讓大家能夠很快地跟亞州產生合作,希望能夠讓竹山的年輕人留在當地可以持續下去。」至於具體想造成竹山什麼樣的改變?他回應道:「我們希望讓年輕人回來,我設定是希望每一年會有六個團隊可以在竹山的平台輔導形成並且做地方創生的事。我會希望他們的事業會能夠跟聯合國SDGs跟CSR之間有關連,原因在於沒有永續的想法時當觀光遊客增加、產值增加未必會對地方好。」

 

  在VSOP的討論中,團隊各自的理念願景Vision促使他們朝目標奮力前行,至於策略方法如何可以精準對應到理想目標與成果,在團隊討論中產生了不同觀點的思考與碰撞。李吉仁老師認為:「非營利事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能夠交代我們的企劃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能夠具體說清楚改變了什麼非常重要。不一定明年就到達,但我每年都是往那個方向前進。」對應在Vision、Strategy、Operation、Performance四個階段目標上,就是你想要改變甚麼,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產生你所期望的改變。共伴計畫三個策略夥伴各自在自己的議題上尋找不同的解方,試著去調整策略與嘗試呈現。劉俊裕老師認為共伴計畫重點關切在「文化永續發展」談的是計畫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至於共伴計畫期待未來具體可以造成什麼樣的變化?答案也許就是改變目前社會對於文化影響力的評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