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新實踐 跨域影響力論壇 側記】

撰文:李珮綺|圖:黃若賓

  在文化政策面向以及文化經濟的討論中,社會協力治理的如何形成成為一個重要的提問。本次論壇在TACPS秘書長李倢宇的引導下,邀請的講者分別以個案經驗分享及提問討論的方式,嘗試以不同角度切入社會協力治理的可能性。我們期待藉由多元的產業組織觀點,一窺更廣闊的公共倡議面向。

 

機構如何實驗「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談跨域合作的主客體

  工研院施香蘭經理分享她從藝術家的背景經驗出發嘗試科技藝術應用,在推動「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第一個內部須釐清的問題是「為甚麼工研院要做科技藝術?」這關乎ITRI的文化科技策略的思維。工研院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跨部會的文化科技智庫,立基於台灣原生文化,透過文化科技的創造性特質發展,以文化引領科技、以科技促進文化建構,由內(文化)而外(科技)自下(全民參與、地方文化、自造者)而上(政府跨部會、產業)生生不息之台灣文化科技生態系。

 

史博館:從數位典藏走向跨域共融的社會使命

  從文創行銷的角度切入社會協力治理的主題,國立歷史博物館張錦莉組長致力於將現有專業研究、文物圖像資源的再創造與加值。創造收益的終極目的是推廣博物館典藏,在數位化過程中尋找可以再次轉化使用的部分,使文物的生命力貫串古今。並且,透過公益文創計畫建立一個良善的循環,串接起文物圖像、設計師以及社會弱勢工作者。

 

亞洲創生數位匯流:數位生態、跨域合作與決策系統

  小鎮文創期待透過整合地方可持續支持系統,降低青年回鄉鎮發展對於政府補助型計畫的依賴性,運用民間的力量,均衡城鄉區域發展的同時提升青年移居的能力,並不是要每個青年都留在家鄉,而是平等的給予青年選擇城市或是鄉政的條件。

 

從數據資料分析,提供新創設計工作者合適的通路與平台

  誠品生活EXPO從文化品牌營運與行銷的角度分享多年投入新創設計通路經驗,他們認為當文創品牌無法跟國際大品牌競爭的時候,需要思考的就是自己的營銷模式是甚麼,並且用此吸引消費者。值得一提的是,從新創文化設計品牌的趨勢以及大數據觀察中可以發現,消費者對於商品背後帶來的良善價值關注程度逐漸增加。

 

 

共好與共榮,跨領域資源整合與溝通方式

  回歸到社會協力治理的討論主題,在不同產業階段、不同組織性質間如何串接起不同的分工角色,良善跨域的對話與溝通佔有一席之地,卻也不易。小鎮文創何培鈞創辦人從鄉鎮角度來觀察,認為人文精神的傳遞是關鍵,他認為平台是一個功能性的工具,聚集著不同領域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彼此要能夠結伴同行。

  呼應人文精神在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誠品生活詹家玲協理分享吳創辦人時常提起的一句話是「你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之前,先做一個好人。」,企業以及領導者的胸懷如何影響員工是人才培育、經驗傳承的重點。

  「溝通就是最好的媒介。」施經理分享在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中工程師與藝術家的互動,透過進駐計畫搭起了一個並進的平台,其中溝通的順暢與否是影響彼此互動關係的關鍵。史博館與談回應道,服務公眾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些甚麼,尤其是在他們經歷了實體商店與電子通路的嘗試後,更加確信博物館之於合作方與社會之間信任關係維繫的重要性,從業務推展的標的至今以共榮的循環為目標尋求相互合作,共好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