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莘祐
小鎮文創成立於南投竹山,2022年已邁入第10年。有感於竹山人口漸漸流失,創辦人何培鈞試圖在地方創生中導入區塊鏈的技術,把竹山打造成一個城鎮之間的中介角色,增加竹山的數位人口,讓外地進來的人把竹山當成他的第二故鄉,試著讓他在參與當地的永續行動的企劃當中,逐漸累積數據,慢慢進入到所謂的數位社區、數位居民以及有數據的社區營造。
何培鈞表示,會來到華山參與共伴計畫,是希望以自身的經驗,跟全臺北中南東的團隊進行更多的合作。在推動竹山創生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不能一味地在鄉鎮耕耘,因為鄉鎮人口嚴重流失,缺乏市場跟資源,也就沒有推動鄉鎮發展的動力。可是他認為有些地方有必須要翻轉的價值跟理由,因此應該找到推動的對象,除了在當地努力,應該要花更多心力在城市,去找到能夠談論這些議題的團隊。鄉鎮的解方應該是在城市裡面,而城市需要找到的溫暖應該是在鄉鎮。
而共伴計畫扮演了很好的中介角色,讓小鎮文創透過華山這個平台,連結到從全臺各地以及亞洲、海外的許多團隊與他們合作。華山並非只是扮演在臺北城市裡面的華山,更是能夠讓亞洲的城鄉產生更多合作的發生。何培鈞認為,共伴計畫較具有彈性,在滾動式修正的過程當中,華山的計畫辦公室會跟團隊持續商量跟討論,遇到各種情況或困難,較不會以KPI作為準則,而是會思考事件背後的原由,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與連結,提供團隊許多延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共伴計畫經營第二年,小鎮文創是唯一兩屆計畫都參加的團隊。參與的第一年,小鎮文創希望能夠透過華山,從竹山跟亞洲做串聯,最主要是跟馬來西亞以及日本,迄今仍持續地發展了很多的合作。
因為第一年展開的國際合作,讓何培鈞發現,如果以華山去跟海外的團隊談合作,他們都非常的樂意,甚至比用自己的團隊去談更容易。華山背後的社會影響力,可以協助團隊跟海外談合作。因此,何培鈞認為後面還有一哩路,不應該止於第一年的計畫,於是才有了第二年的申請。
參與計畫的第二年,何培鈞想要把海外的經驗帶回到地方。因為去年跟國際連結的經驗,讓他開始思考把這些經驗帶到臺灣的北中南東的可能性,透過國際的角度去看故鄉臺灣的鄉鎮,以實驗、機智、趣味的方式,為台灣的地方創生,找到更好的解方。此次透過共伴計畫,小鎮文創連結到更多以前從未想過的合作對象,包括永鑫能源、公益聯盟、玉山金控等。何培鈞認為台灣許多地方創生團隊有自己的場域及在地連結的價值觀,每個區域關注的地方議題不盡相同,透過共伴計畫,能夠把大家在當地的耕耘、自身的資源與優勢凝聚起來。小鎮文創希望打造一個區塊鏈的數位創生平臺,透過平臺的數據,把北部、東部、南部跟離島的團隊串連起來,讓經驗不只是單個點,而是變成一個面。透過數位科技輔助的解法,才能打破距離的疆界,落實未來的永續經營。
至於未來還會不會來投件共伴計畫?何培鈞笑說自己應該擔任共伴計畫的大使,讓全臺灣許多在當地耕耘、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團隊來到華山。他認為共伴計畫讓團隊作為主體,與臺北許多的相關單位去做對話,以這樣的方式,對於這個城市的理解就不再好像是鄉鎮所有的動力都被吸到臺北這座城市,而是在台北可以進行更多有效益跟有影響力的對話,累積更多的力量,讓團隊回到家鄉安居樂業。他鼓勵全臺灣地方創生的團隊來投件,這裡需要的計畫不需要過度修飾美化,而是真正發現當地的問題,並且提出解決方式,使他得以永續發展下去。
「如果你能夠看透這些事情的本質,而且找到重點,我覺得你就可以到華山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