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馨儀、共伴計畫專案
第一屆共伴計畫2021年11月21日在華山文化部小客廳舉辦期末分享會,邀請三組策略夥伴團隊—青藝盟、小鎮文創、微亮計畫對於這一年的計畫執行進行發表與對談。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及微亮計畫有限公司發表他們執行 共伴計畫的共同策劃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王榮文董事長、李正芳策略長、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俊裕教授、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與企業夥伴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也一同共襄盛舉。
透過共伴計畫重新檢視梳理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我最大的收穫。 -- 青藝盟 余浩瑋
余浩瑋指出,青藝盟透過表演藝術協助青少年成長的過程,藉由藝術教育的推動,以及對特殊境遇高風險青少年的藝術陪伴,協助他們自我探索、回歸正軌。
青藝盟在共伴計畫中所提的計畫為《再見,老狼》情緒教育21場次巡演,由於疫情影響,僅演出實體 6 場,其餘受取消的校園場次,則改提供巡演期間所錄製的數位教材。除此之外,青藝盟透過公益捐贈的方式,將所研發的數位戲劇教案提供給各個國高中、中介教育學校、矯正學校、實驗學校及安置機構,共計267個單位;青藝盟也蒐集各校所提供的回饋單,統整當今青少年的情緒心理狀態數據。
余浩瑋表示,非營利組織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生存與如何永續經營,青少年議題在社會上不算主流,加上青藝盟組織規模不大,團隊過去的累積較難做有效的社會溝通。參與共伴計畫後,讓他在組織成長、思維模式,以及團隊如何對其文化社會影響力進行社會溝通等面向有不同的刺激與收穫,也有機會與誠致教育基金會李吉仁副董事長、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王榮文董事長等許多業師討論激盪,從他人的角度回頭來反思青藝盟的價值。在未來,青藝盟更期許青少年議題能在既有的懲戒與矯正等政策以外,能更與制度面結合,當青藝盟向教育部倡議時,也期待能夠藉由分享過往的經驗積累,促使更多資源投注在青少年身上。此外,也希望未來青藝盟因為有了共伴計畫的經驗,未來跟華山也期待有更多的連結,有更多的分享與推廣。
共伴是一個開放的、滾動式的計畫。前提是一開始就要知道自己的方向,並能善用華山去談判到你要的東西。這些對我來講都是很好的學習。-- 小鎮文創創辦人 何培鈞
何培鈞回顧參與共伴計畫的動機時表示,當看到共伴計畫第一個想法是—「除了空間以外,有沒有可能扭轉出大量的華山文創園區社會資本?」當時正值何培鈞籌備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之際,從經營竹山小鎮的民宿,到與馬來西亞、日本、中國大陸交流青年返鄉與地方創生議題等共15年的經驗,也愈深感需要數位科技鏈接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希望藉由共伴計畫探討城鎮之間的關係,藉著連結竹山與華山,思考將城市資源與想法連結至竹山的途徑,及如何在華山向全世界以各種形式洽談合作。
小鎮文創與在其「從竹山到華山:亞洲創育共伴計畫」辦理「亞洲城鄉創生沙龍」四場系列活動:風土餐桌與市集策展、產地工藝與品牌運營、旅遊體驗與數位影響力,以及亞洲創生影響力沙龍,總共串聯了37 組品牌團隊、扶植17 個品牌,相關活動參與人次超過750人。疫情期間小鎮文創策畫的台馬日亞洲線上創生沙龍「台日青年的創生觀點對談」、「台馬青年藝術交流」,也促成青藝盟余浩瑋與微亮計畫許恆愷與日馬講者對談。合作的媒體夥伴天下微笑台灣也針對上述論壇活動進行了系列報導。
何培鈞認為,與台灣各種計畫相較之下,共伴計畫沒有框架、有些模糊,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參與者需要具備積極的態度和精準的方向,否則難以做出預期的結果。他也建議,過程中如果有任何新發現,可以盡快與共伴計畫辦公室討論,華山也會盡量地協調資源,如此一來,便能打破實體空間的華山想像。
談及對於共伴計畫的彈性與滾動式調整的看法,何培鈞舉例,當初提案中原有預計合作的日本團隊,在計畫初期由於華山推薦了日本的「東京深呼吸」,小鎮文創在接觸之後,發現更適合合作,因此便轉換為華山所介紹的新單位作為合作對象。不過,如此的作法對傳統的政府計畫案而言,很可能會遭到質疑,但他發現在共伴計畫當中並沒有這樣的問題。此外,共伴計畫創造了很多的連結,計畫的彈性與包容度也會感動並號召更不同的合作單位一同參與,例如東京深呼吸便希望雙方不僅止於交流,而是能有更深度的合作;陸續加入合作的設計公司禾羿創意、科技公司光禾感知,分別透過匯入設計專業價值及數位市集建模技術,將日本山形縣戶澤村、馬來西亞怡保的地方物產,以線上數位市集跨國連線交流與實體展示,由各方共同促成台馬日的亞洲創生交流。何培鈞再次強調,第一年的共伴計畫做下來,覺得超出預期。
很感激共伴計畫的自由與彈性,在計畫中的諮詢委員安排也是非常有趣的。--微亮計畫負責人許恆愷
微亮計畫在共伴計畫當中策辦4天的「社會設計駭客松」,帶領駭客松參與者經歷社會設計的流程,並組成三個子議題的執行團隊:「文化生活—不只是活動展館,文化園區可以有的體驗」、「二手物的價值—人與物再生的二手商店」、「生命設計—大學期間如何重新探索想要的生涯」,並透過訪談與側拍等影像追蹤,紀錄各團隊的進展,主要目標為呈現社會設計的實踐歷程及可能遭遇的挫折與挑戰,微亮計畫。
關於駭客松後的執行結果,以華山為場域的文化生活組,由於疫情因素,將實體活動重新設計為線上版本,從清酒的製程出發,發想籌辦「移動釀造坊」線上工作坊,帶領活動參加者重新醞釀對華山印象與發展共同創作。微亮計畫負責人許恆愷指出,雖然活動策畫品質評價不錯,卻有成員受訪表示熱情被燃燒殆盡的現象。其中一組生命設計組團隊則籌辦「Wake up!生涯探險家」線上工作坊,該團隊在活動安排上運用大量的一對一環節,保持私密的對話氛圍,後續團隊組員們也繼續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其他團隊則因為不同的原因,例如疫情影響而缺乏實際行動,或向心力不足等因素而未產出實踐成果。許恆愷提到,希望剪輯完成的影片呈現,可以在後續的運用上可以引起不同的效應。
談到參與共伴計畫的想法,許恆愷指出,很感激共伴計畫的自由與彈性,在計畫中的諮詢委員安排也是非常有趣的。然而他認為,對他來說一開始就沒有真正進來過,也不太知道走進華山是什麼感受,也感受到共伴計畫當中由於不同策劃單位組成,而在溝通中間過程感受到一些模糊與反覆,以及運作上的壓力及衝突;也因此他並未如同小鎮文創一樣,將團隊的核心計畫與共伴串連在一起,他也坦承這是自己當初的誤判的結果。他也建議,未來若團隊有機會入選共伴計畫,能參考小鎮文創的方式,藉由與華山的合作再去滾動更多資源。
第一年共伴計畫的計畫主持人劉俊裕教授指出,一開始就預期共伴計畫會遇到很多現實面的挑戰,微亮所提到很多計畫的現實面,也使計畫更真實。現實的呈現是重要的,而共伴計畫是以生態系的取徑,不在彰顯誰最好、誰最有價值,而是大家彼此怎麼看彼此的角色位置,並在現實的生態系中真正地呈現及關照正負向地價值,營造出一個大家都願意講真話的環境,學會在這當中也將盡力持續這個精神。不管下一年評選結果為何,希望策略夥伴團隊未來都有共同協力的可能,運用不同方式維繫夥伴關係,使大家的投入可以繼續長期的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