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創生共伴計畫】-小鎮文創
小鎮文創 | 2022年 05月23 | 東區創生共伴計畫-線上交流 🔸時間:05.23(一) 🔸時段:10:00-12:00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
小鎮文創 | 2022年 05月23 | 東區創生共伴計畫-線上交流 🔸時間:05.23(一) 🔸時段:10:00-12:00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
撰文:李珮綺、共伴計畫專案 我們試著創造一個讓共伴夥伴們可以「文化倡議」為題聚合的舞台,探索共伴計畫中彼此進一步合作可能。以活化文化資產發展文創產業及培育文創人才為使命,林璞藝文總監分享華山如何立足於園區開始關心公共性文化事務,以及開展共伴暨蔓計畫的起心動念,開啟文化倡議中的共伴行動的系列對話討論。 不為了給予幫助來到地方,而是因探索自己的未來而去 「從竹山到華山:亞州創育共伴計畫」中何培鈞期待城市與鄉鎮間不只是吸磁效應,而是有互相的共伴關係。透過區塊鏈的技術,讓地方的數位人口持續增加,增加在其中尋找到可以深耕地方文化的人才。 「當我們揪在一起」以共伴計畫串聯設計業與農產業的新模式 禾翌創意致力於設計力讓世界看見台灣農業魅力,揪夥一群有心人們齊心將設計力融入農產價值鏈,即使設計業與農產業有各自的難題與困境,透過跨領域的激盪可以如何創造一片新的舞台是令人期待的未來。 台灣島就像一艘小船,在一片海洋上乘載著多樣的族群文化 [...]
撰文:繆子琳、共伴計畫專案 共伴計畫迎來第二年度,除了第一年度就與我們相伴的「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外,今年還加入了「禾翌創意有限公司」以及「夾腳拖劇團」,三位各自關注不同專業領域的永續發展,也同時關注到SDGs帶給臺灣各界新的視野,因此我們邀請到關注SDGs以及ESG企業輔導龍頭、主辦資誠永續影響力獎之「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的林敬恩副總經理,來跟我們聊聊藝文團隊如何展現自己之特色與社會影響力。 SDGs、ESG與企業發展 近幾年臺灣政府、各大企業無不喊出「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ESG」(Environment, Social, [...]
撰文:黃馨儀、共伴計畫專案 第一屆共伴計畫2021年11月21日在華山文化部小客廳舉辦期末分享會,邀請三組策略夥伴團隊—青藝盟、小鎮文創、微亮計畫對於這一年的計畫執行進行發表與對談。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及微亮計畫有限公司發表他們執行 共伴計畫的共同策劃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王榮文董事長、李正芳策略長、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俊裕教授、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與企業夥伴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也一同共襄盛舉。 透過共伴計畫重新檢視梳理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我最大的收穫。 -- 青藝盟 余浩瑋 余浩瑋指出,青藝盟透過表演藝術協助青少年成長的過程,藉由藝術教育的推動,以及對特殊境遇高風險青少年的藝術陪伴,協助他們自我探索、回歸正軌。 [...]
【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新實踐 跨域影響力論壇 側記】 撰文:李珮綺|圖:黃若賓 在文化政策面向以及文化經濟的討論中,社會協力治理的如何形成成為一個重要的提問。本次論壇在TACPS秘書長李倢宇的引導下,邀請的講者分別以個案經驗分享及提問討論的方式,嘗試以不同角度切入社會協力治理的可能性。我們期待藉由多元的產業組織觀點,一窺更廣闊的公共倡議面向。 機構如何實驗「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談跨域合作的主客體 工研院施香蘭經理分享她從藝術家的背景經驗出發嘗試科技藝術應用,在推動「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第一個內部須釐清的問題是「為甚麼工研院要做科技藝術?」這關乎ITRI的文化科技策略的思維。工研院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跨部會的文化科技智庫,立基於台灣原生文化,透過文化科技的創造性特質發展,以文化引領科技、以科技促進文化建構,由內(文化)而外(科技)自下(全民參與、地方文化、自造者)而上(政府跨部會、產業)生生不息之台灣文化科技生態系。 [...]
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 【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新實踐 跨域影響力論壇 側記】 撰文:葉奕秀、共伴計畫專案 共伴計畫跨域影響力系列論壇於10月1號來到最終場,本次以「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為主題,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同時也是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的王俐容教授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到來自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的袁緒文研究助理、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的黃英哲助理研究員,以及共伴計畫策略夥伴團隊之一──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的創辦人余浩瑋,分享他們如何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推動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讓更多不同身份的人們都擁有發聲以及接觸文化的管道。 臺灣-多元文化會集處:跨文化的理解與挑戰 「臺灣在海上貿易的時候就是很重要的據點,所以我們要用一個更廣泛的視角來看臺灣,不只看這個土地,還有周邊的國家。」首位講者袁緒文研究助理先是從歷史移動的觀點切入平權議題,她指出,大多東南亞跨國移動者透過貿易、南島語族的遷徙,還有工作的原因進到臺灣這片土地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臺灣博物館開始思考的是,如何能讓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們都擁有平等走入博物館,以及平等在博物館呈現的權利。 [...]